忽必烈召见由廉希宪推荐的汉人张雄飞,当议论到任职者多非其材,政事废弛时,张雄飞建策设立御史台为天子耳目。同时,西夏儒者高智耀也向忽必烈建议,仿效前代,置御史台。忽必烈接受他们的建议,于至元五年(公元1268年)七月,初立御史台。以中书省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。御史大夫以下,设御史中丞,侍御史,治书侍御史。御史台的长官,照例也是专用蒙古人《元史太平传》载:(至正)六年(公元1346年)拜御史大夫。故事台端非国姓不以授,太平固辞,因特赐姓而改其名。太平非蒙古族,顺帝任命他为御史大夫,还得赐姓而改其名才行,可见非蒙古人不可任其职。御史台设立时,忽必烈诏谕说:台官职在直言,朕或有未当,其极言无隐。御史台不仅纠察百官善恶,也有指陈政治得失的职责。忽必烈敕令中书省、枢密院,凡事要与御史台官员同奏,这与宋制略有不同。御史台建立后不久,曾奏言: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。可见,捡括、料理财赋也是御史台的重要责任。御史台之下设殿中司和察院,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统领,主管纠察朝廷百官。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,司耳目之寄,任刺举之事。御史台称内台(又称为中台),另设行御史台,置官品秩同于内台,称为外台。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,始置于扬州,称江南行御史台。二十一年(公元1284年)闰五月迁於杭州,二十二年(公元1285年)二月又徙於江州,同年五月,再徙杭州。二十三年(公元1286年)四月徙建康,二十六年(公元1289年)五月复徙扬州。至元二十七年(公元1290年),置云南诸路行御史台,至此始有二行台。大德元年(公元1297年),移云南行台於京兆,称陕西行台,而云南改立廉访司。元建国初,曾立提刑按察司四道(即山东东西道,河东陕西道,山北东西道,河北河南道),分隶於御史台、行御史台,掌管监督纠劾地方官吏之不法行为,兼劝农事。至元二十八年(公元1291年)二月改称肃政廉访司,后来增至二十二道:内道八,隶御史台江南十道,隶江南行台陕西四道,隶陕西行台。